He clasps the crags with crooked hands,
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,
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, he stand.
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;
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,
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.
(Alfred Tennyson 1809-1892)
攫崖鋼鉤爪絕域遺日霞;
碧空獨傲踏海紋足下爬;
峭壁銳眼察電閃俯沖下。
(林中明譯)
全詩用三行體(triplet)一氣呵成,魄力雄勁,為丁尼生最短的傑作,恐怕也是英詩中咏鷹的最佳作品了。全篇六個韻末均用S,實為奇韻,而連用七個K音(clasps, crags, crooked, close, wrinkled, crawls),kl 和kr 之聲在在暗示著鷹之雄勁,山之峭拔,石之猙獰,效果極佳。論者曾謂,英詩音韻之佳,無出丁尼生之右者,觀此詩果然。前五行雖寫靜態,而蓄勢侍發,風雨欲來,氣吞九垓;末行一落千丈,由靜入動,萬古佳句,令人想起了「白鷗沒浩蕩,萬里誰能馴」。此詩之出版,在1851年,當時丁尼生正四十二歲,已經做了一年的桂冠詩人。壯年之作,氣象不凡,最有趣的是:丁尼生本人面容沉鷙,鼻長而曲,頗有鷹貌(aquiline)也。(余光中)
英詩中的韻有規則,好似我們的唐詩。這韻是一種限制,但在限制中又能激發出靈感來。若我們拿名字中的字來作對聯,會發現那並不難。在流行歌曲中歌詞有的也是有韻腳,但是感覺到好像是在字典中翻出來拼湊的,同樣發音的字拿來壓韻,真是整齊的奇怪。
在這首詩中的K聲很多,由聲中想像意像中的老鷹的雄姿和山崖的崢嶸,有著很好的效果。
像鄭板橋的詠畫竹:
咬定青山不放鬆,立根原在破巖中。
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南西北風。
在聲調上效果十足,讀起來很過癮。
杜甫有一首寫畫鷹的詩,可以抄下來做為對照:
素練風霜起,蒼鷹畫作殊。
竦身思狡兔,側目似愁胡。
絛鏇光堪摘,軒楹勢可呼。
何當擊凡鳥,毛血灑平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